纪录片·茶文化
中华茶祖是谁?一直是中国茶学界与茶文化界争论不休的问题。有的说茶祖是西汉时期在雅安蒙顶山上移植茶树的吴理真,有的说是三国时期以茶防治瘴疫的诸葛亮,有的说是中唐时期撰写《茶经》的陆羽,也有人说是湖南的炎帝神农氏。我们通过对文化人类学、神话学、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地质学、地理学、植物学、药物学等方面研究,得出结论:中国茶祖应为5000年前生活在陕西宝鸡一带的神农氏。
(一)神农氏应是炎帝神农氏的始祖
先秦以前的著作一直把神农氏与炎帝神农氏分开。现代史学家徐旭生认为神农和炎帝神农氏合并约起于公元前1世纪的《世经》,首次把神农氏与炎帝看做一人。此后古书籍多把两者合称为“炎帝神农氏”。我们经过考证发现神农氏、炎帝神农氏应该是最早活动在陕西渭河流域的两种前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原始文化。
神农氏出现于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陕西仰韶文化。这支以神农氏著称的部落,起源于西方古羌人,生活在渭水支流姜水流域,距今约5000-7000年。大多学者认为,神农氏部落活动的时期应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仰韶文化。据《庄子·盗拓篇》和《白虎通义》称:神农时代“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说明当时处于母系社会。考古证明,宝鸡地区是仰韶文化遗存较丰富的地区,其中以北首岭文化最为典型。从发掘出土的5000余件文物和男男合葬、女女合葬的墓葬制度看,它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比较繁荣的阶段。根据时间和地域推断,这应该是神农部落创造的文化,这一观点由考古发现的人面鱼纹图与《山海经》的神话互为印证。宝鸡姜城堡是民间传说的神农时代所建的姜氏城,考古证明姜城堡所在地是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北首岭的文明持续了1000多年,后来的炎帝文化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时代,神农氏作为部族推崇的首领更合乎情理的解释应是女性。
炎帝神农氏出现于父系氏族公社初期的陕西龙山文化。《国语•晋语四》载:“昔少典氏娶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这是炎帝出生、成长地的最早记载。《水经注;渭水》、《路史;国名》、《一统志》都记载炎帝长于宝鸡,《帝王世纪》载:“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 ,“华阳”是古地名,范围在陕西华山亦即秦岭之南;“常阳”指今宝鸡市南神农乡常羊山。郭沫若先生说:“传说最早的是炎帝,号神农氏。据说炎帝生于姜水,姜水在今陕西岐山东。”从以上文字推测,第一个炎帝神农氏是距今4700年左右在少典氏与有蟜氏家中诞生的,这位男性的炎帝神农氏诞生的时代已属娶妻生子,知父知母知子孙的父系社会,即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时期。由于这位神农氏及继承人创造了辉煌的农耕文化、经济文化,功绩突出,被氏族尊为炎帝,尊号与氏合称为炎帝神农氏。
远古氏族部落时代,部落首领殁后,其部落继承人都沿用同一个名号,从而有了“八代炎帝”的说法。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李学勤研究得出:一般传统的说法炎帝共八世,有240到300年的时间。台湾姜氏宗亲会理事姜竹认为“古代炎帝有名的共八代,姜氏部族流动的范围较广,但最早的一代炎帝生长、活动、逝于宝鸡确信无疑”。北大的文怀沙教授说“宝鸡是炎帝的故乡、生息地。”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何光岳说:宝鸡姜水是八个炎帝中最早一位的诞生地,在这里正式由神农氏的名称被尊为炎帝。第一位炎帝神农氏只能在一个地方诞生,其它地方诞生的无疑是他的后裔。所以,我赞同山西张辉杰、张玉勤,香港冯燊(深音)均,甘肃路笛等学者的研究结论:“炎帝、神农氏同源而非一人”,“炎帝始祖应为神农氏,神农氏也是炎帝族早期首领的泛称”。神农氏族的发展历程应为:神农氏(母系社会)—少典氏(父系社会)—炎帝族—炎帝神农氏。
(二)神农氏是“茶之为饮”的第一人。在茶学界公认的神农氏饮茶的权威文献中,最早的是汉代《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明确提出神农氏是“茶之为饮”第一人的,应属唐代茶圣陆羽,他在《茶经》“六之饮”中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引《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为佐证。今人陈宗懋院士主编的《中国茶经》提到我国饮茶始于神农氏。可见饮茶起源问题上,茶界权威一致认为“茶之为饮”是神农氏的功绩。前文详细论证了“神农氏出现于母系社会,炎帝神农氏出现于父系社会”的观点。综合分析可知:“尝百草”、“得荼”的人应是母系社会的神农氏,而不是少典之后的炎帝神农氏。据目前史料对炎帝的研究,湖南株洲、湖北随州的神农氏是炎帝神农氏,在早先的文献中找不到炎帝与茶的记载。所以神农“尝百草”、“得荼而解之”与湖南、湖北的炎帝神农氏无关。
(三)神农氏“尝百草”、“得荼”于陕西秦岭山脉的广大地区。研究发现,陕西在远古时期完全具备茶树生长的气候、地理条件。一是从史料记载分析。《诗经》应是古周原地区产茶的最早书证。《诗经》中“谁谓荼苦?其甘如荠”、“采荼薪樗(出音),食我农夫”、“周原膴膴(肥沃的意思),堇(斤音)荼如饴”等,都是描写古周原一带的诗句。这些诗句中多次出现的“荼”字,古代诸多字书和典籍明确指出:“荼”就是四季常青的茶,非苦菜一类的小草。二是从气候变迁角度分析。根据气候学分析,仰韶时期关中气候非常温暖。在仰韶文化的西安半坡遗址、甘肃师赵村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都有竹鼠的骨骼遗迹。当时关中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合茶树生长。目前在秦岭北麓终南山下还发现有半米高的几十株茶树。三是从秦岭的物种分析。秦岭已发现草药3291种,仅太白山就有640种。而且茶树所属的被子植物全国有291科、秦岭包括山茶科在内有188科,占全国的64.6%。陕西比神农架更具备神农开创人类茶文化先河的条件。因此,茶祖神农氏在陕西秦岭一带“尝百草”、“得荼”与历史记载是吻合的,是最具有说服力的结论。